绿色建筑如何“化虚为实”

来源:  更新时间:2017-11-07 08:45:37  浏览次数:

  1990年,英国发布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此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陆续颁布了围绕绿色建筑这一关键词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自2004年我国设立“绿色建筑创新奖”起,中国的绿色建筑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为了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践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理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十余年来,这种全新的建筑行业发展理念正逐渐被业界和群众广泛接受,全国各地多个绿色建筑工程投入施工建设。

    然而,就在全国上下积极将绿色建筑付诸实践的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发现,我国的一些绿色建筑在规划、建设施工等环节存在着种种问题。部分建筑项目自称“绿色”,实际上仍沿用着传统建筑方式,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仍旧大量消耗资源。历经十年的关键发展期,绿色建筑似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这不禁令人困惑,绿色建筑既然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

    “绿色标杆” 建筑行业不乏榜样

    放眼全国,其实绿色建筑已经有了一批成功案例。不论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还是在建筑内的恒温、采光、控制噪声和空气质量方面,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案例,不仅印证了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足以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先行者和榜样。

    位于我国上海市的江森自控亚太总部,目前已经获得了包括三星级“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在内的三项绿色建筑类认证。这座建筑虽然从外观上看,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绿色建筑”那样处处都覆盖着绿植,然而整座建筑其实由内而外都践行着绿色建筑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在“照明”这个环节值得业内学习参考。

    首先,该建筑在采光方面充分而科学地利用了自然光。有别于传统的写字楼,在这座建筑内,所有员工都能够享受到“临窗”的工作环境。在中庭位置,太阳光能够透过顶部的玻璃照进建筑物内。同时,为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带来的室内温度上升,顶部玻璃均以一定的倾斜角排列布置,一方面保证采光,另一方面通过反射有效规避了一些太阳光带来的热量。因此,即便是炎热的夏季,也不必大量耗费电能使用空调来降低室内温度。

    其次,为了避免光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建筑物的多个环节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室内走廊等自然光相对较弱的区域,所有照明设备一律嵌入天花板,当灯光开启时,从室外几乎完全看不到楼内的光亮。此外,整座建筑物外侧没有安装任何发光的标牌,就连周边的路灯都设计为光源向下,照亮道路的同时严控光污染。

    今年,由中联西北院设计的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办公楼,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目前,这座建筑已经建成,并经历了五年的使用期,其凸显出的节能水平足以令人赞叹。

    “节能”这一特色几乎遍布了整座建筑。室内照明、热水一律由太阳能设备实现,无需专门消耗电能。由于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普通建筑室内采暖空调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为此,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地热资源,为冬季室内采暖降低了能源消耗。建筑物的屋顶全部覆盖了绿色植物,配以合理的建筑体型、构造和遮阳设计,炎炎夏日,室内也不用开空调。此外,包括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利用系统在内的多个独到设计,有效降低了建筑物内的水资源消耗水平。

    不难看出,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或是一句口号。由这些鲜明的案例足以证实,绿色建筑不是空穴来风,恰恰相反,它已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主流的建筑理念、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主要工作目标。

    “遍地开花” 绿色建筑以假乱真

    鉴于现有的成功案例,绿色建筑全面推广本是势在必行的。然而,就在这关键的十年间,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重视的问题。从宏观上看,“以假乱真”、“良莠不齐”的情况正出现在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伪绿色建筑的滥竽充数,还有一些建筑理念经不起推敲,技术创新也受到掣肘。

    由于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项目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和扶助。不少开发商、建筑单位看到了如此难得的机会,便“先下手为强”,积极申请项目。这样一方面顺应绿色建筑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和名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之下,一些建筑单位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建起来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绿色建筑。申报建筑图纸与实际施工图纸存在出入、实际施工使用资源超出预期等等情况时有发生。

    一些原本确实打算建造绿色建筑的单位,在规划阶段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专业人才不足,或者在建造过程中技术水平欠缺,导致建筑成果与预期存在出入。这其中,有的在施工阶段就因为技术难题半途放弃了绿色建筑的路线,不得不回归传统路线,大量耗费资源;而有的则在完成施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预期效果,绿色建筑本应具备的优点难以得到体现。

    如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出自多个方面。

    首先,绿色建筑行业虽然已有一些现行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标准,但总体而言存在执行力度较低、各有关部门的合力监管有时难以实现的情况。一部分单位趁机“钻空子”,假借绿色建筑之名施工建造传统建筑。

    其次,与政策标准存在的问题类似,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其要求由低到高。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为获取绿色建筑的政策便利,同时降低施工难度、减少成本投入,更倾向于申报难度较低的一星或两星绿色建筑项目。三星级项目成本投入通常远高于前者,因而不少建筑单位不愿选择。而一些已经完成施工,投入使用的绿色建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负责使用阶段监管的物业公司或建设单位不再“强求”建筑的绿色化,导致一部分建筑虽然头顶星级绿色建筑的光环,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绿色”的功效。而此时相关监管部门检查力度不严格、或已经不再对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深究。

    第三,绿色建筑“氛围”不足阻碍行业长期发展。这其中包括了认知程度、市场关注度、相关人才与技术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首先,对绿色建筑这个概念,不少人还存在着认知误区和认知盲区,部分民众并不清楚绿色建筑的真正意义,只是听起来觉得绿色建筑是新概念、新产物,似乎要好于传统建筑。一些开发商正是抓住了这一情况,在前期建设、宣传时大肆强调自己的房子是绿色建筑,以求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收益。但实际建成后是否真正具备绿色建筑的特点和优势,民众其实并不是非常清楚。而在建筑行业中,绿色建筑短期内的较高成本,使不少开发商和建筑单位望而却步。绿色建筑如何获得更多的市场关注度和市场份额成为难题,一些开发商将建造绿色建筑视为“公益事业”,或者认为绿色建筑当下难成气候,费时费力费钱。而在人才、技术方面,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还存在着地域性差异。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聚集的地理位置不难看出,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较为优越,因而绿色建筑的数量明显多于中部、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间接导致了绿色建筑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良好“氛围”,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建筑项目正是由于人才技术的不足最终“搁浅”。

    政策标准、评价监管、行业氛围三个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绿色建筑行业在我国的长期发展。遍地开花的绿色建筑项目如何实现“货真价实”,并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需要有新的思路打破行业瓶颈。

    产业融合 “绿色理想”实现之路

    针对绿色建筑领域存在的瓶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体采访中,《中国建材报》记者就此问题向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进行了提问。从卢建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就是产业融合,将帮助绿色建筑突破瓶颈,攻克难题,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理想”。

    卢建军谈到,绿色发展要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是交叉学科,而且是一个跨度较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环保、建筑、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决绿色建筑的系统性难题,需要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建立建设一批相关重点实验室,培养一批绿色建筑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这看似只是在绿色建筑相关人才、技术方面的革新和发展,实则关乎整个行业的前行之路。通过人才培养,开设重点实验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短期来看,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的相关科学技术水平,而长期来看,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充足的专业人员,一方面能够有效改变目前绿色建筑地域发展不平衡、令人望而却步的高成本等情况,另一方面,能够间接地传播、普及绿色建筑的概念和意义,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为制定完善的行业规范、评定标准打下坚实基础。

    正如卢建军所述,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设,为实现产业融合提供了适时的契机。实验室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团队为基础,合理设置人员的结构、规模,有效整合了以实验室主任为主、学科内领军人物和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人力资源组成研究团队。目前,实验室共有科研人员60余人。组建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1名等优秀人才为核心的队伍,并聘任了15位绿色建筑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科学基础与评价体系研究、生态城乡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结构性能与工业化建造技术、环境控制与资源利用技术。这四个课题看似笼统,实际上覆盖了从建筑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行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方向。将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从市场化、商业化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对于绿色建筑完整的基础研究、模式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协同创新建设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这四个研究方向的确立,能够有效应对绿色建筑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成果。

    为了共同的目标,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则从建材的角度出发,为实现“绿色理想”添砖加瓦。该重点实验室有五个研究方向,包括了绿色建筑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筑材料高效节能加工制造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新型建材及环境功能建筑材料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研究;绿色建材的检测方法与评价。由此可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从宏观上考虑到绿色建筑发展的各个环节,也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了优势资源整合,各学科之间形成合力,极具针对性地对绿色建筑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攻克。

    我国的绿色建筑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在短短十余年间,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同时,行业内出现一些问题、发展中存在阻碍也是在所难免。依托这条产业融合之路,凭借重点实验室这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或将一举突破发展瓶颈,使绿色建筑在我国真正实现普遍化,成为建筑行业未来的主流。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抚仙湖径流区内烧砖厂全部退出
下一篇:浅谈烧结砖砌块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作用